在日本的书籍中,当谈及文化特征时,其中之一就会提到日本人尊重人与自然的调和。日本人由于长期生活在四周环海的岛国,一望无际的大海赋予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坚毅的个性。但同时也造就了日本人性格中的细腻与狭隘。再加上历史的原因,主要是17世纪起,日本实行锁国政策,断绝与外国的交往。这不仅封锁了日本于外界的交流,同时也加剧了日本人性格中那些根深蒂固的保守,封闭与狭隘。语言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语言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以及日本人在使用过程中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尤其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
寒暄语源于感恩情怀
现代的挨拶语,大多认为起源于关西地区。寒暄是汉字,写成挨拶,挨和拶都不是常用汉字,但是挨拶却具有挨着,勉强前进的中文意思。挨拶一词原本是说人们不分身份互相前进,就像仪仗队那样推攘着的前进的群体,但是其根本没有现在的互相谦让的精神。这个意思的变化是神僧世界的语言,即佛教教典中追问的(进行语言交换的朋友)的意思变化。
提及日本的宗教,大家都知道日本并不是一个宗教国家。宗教信徒占的比例并不多,但神道的一些思想和观念却渗透到日本人的内心深处。其中对日本人最有影响的莫过于神道和佛教。同时日本人对海也十分忠爱,这种历史文化历来已久的影响着当今日本人的思想。尽管历史源远流长,寒暄语在当今时代也变得越来越单纯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在他们的深处隐含的日本特有的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式宗教观在日本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他们不管何时何地都把自己融入到森林,大海,大自然的万物中,所以不难理解中的寒暄语也隐含着对神佛的感恩心态。
寒暄语有讲究
在日本,传统的对人意识是压抑自我,顾虑他人。过分的突出自我,强调自我都会招致周围或社会的不良评价。日本人处处谨慎,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周围本位的他律性性格在很多日本人身上存在着,在日本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有两个尺度,一个是内外尺度,所谓内外尺度即根据交往对方是自己集团的成员还是别的集团的成员来决定自己的对人态度,和自己同一集团的人即内人,否则就是外人。”这就是常说的日本人与人交往的内外意识,内外不同,日本人待人待事的态度就截然不同。对外人日本人有排斥的心理,采取的是保持距离的态度。另一个是上下尺度,所谓“上下尺度”,即根据年龄的长幼,地位的高低等来决定自己的对人态度。在待人处事的时候,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讲上下,不分高低,就给人留下很坏的印象,被人排挤。
日本人在相互寒暄的时候内外有别,所谓的内是指同一个家庭,同一工作单位等由归属意识所连接起来的共同生活空间;外则指上述以外的空间,在语言交际方面,日本人严格区分内外的仪式和行动经常被语言学家所关注。日本人内外意识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讲是源于古代长期以来以村为单位的共同体生活。在交际过程中,日本人对内往往有强烈的连带意识。这种连带意识以共同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场所为条件,它要求对外采取统一立场。因此,日本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对内采取与对外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说话方式。日本人在寒暄的时候也很自然地准确地把握这种内外空间及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对外的成员寒暄的时候,采取与对内不同的方式。例如,当与内部的成员见面的时候,一般用“今日は寒ぃ”等寒暄语来寒暄;在集团内部,外出的人一说“我去了”,而不外出的人则说“你去吧”。当外出的人回来时又会说“ただぃま”(我回来了),其他成员也会回应说“ぉかぇりなさぃ”(你回来了)。这些都是内部成员之间双方共同关心的时期能够为话题所说的寒暄语。这种寒暄语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团体意识和连带感所不可缺少的。但与集团外部的人见面的时候,日本人习惯用“こんにちは”(你好)、“こんばんは”(晚上好)等来寒暄。但如果与内部的人见面的时候还用这些话来寒暄,对方就会产生一种被排斥或被疏远的感觉。相反,如果对这种突如其来的亲近则会感到不知所措。
日本人的寒暄语还表现出上下有别的特点。在日本,人与人在寒暄的时候根据对方是长辈或是晚辈、是上级或是下级,针对不同的人际关系有意识的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这里所说的上下关系包括年龄的长幼,地位的高低等,这种意识是日本社会中长期以来形成的等级观念。例如,对别人的辛苦表示感谢的时候就要根据对方的地位、身份、年龄等使用不同的寒暄语。如果自己一方在年龄、地位等方面和对方是平等的,或高于对方的时候,就可以用“ご苦労”向对方寒暄致谢;但是,如果对方比自己年长,地位高的时候,只能用“ぉ疲れさま”来寒暄。同样,在和别人分别的时候,“さよおなら”也不能对上级或年长者使用,对上级或长辈只能用“失礼します”。